|
【德化】陈明华:与瓷同行 爱上“通花” |
【dehua】2010-11-2发表: 陈明华:与瓷同行 爱上“通花” 前不久回到福建泉州,到德化拜访旧友,赫然矗立在瓷都大道边的“明华艺瓷”让记者眼前一亮,随行的德化县妇联副主席徐玉萍告诉记者,这里的主人叫陈明华,是一位下岗创业女性。这个展厅展示的是她30年创 陈明华:与瓷同行 爱上“通花”前不久回到福建泉州,到德化拜访旧友,赫然矗立在瓷都大道边的“明华艺瓷”让记者眼前一亮,随行的德化县妇联副主席徐玉萍告诉记者,这里的主人叫陈明华,是一位下岗创业女性。这个展厅展示的是她30年创作的艺术品。 展厅里,形态各异、通体剔透、精巧玲珑的瓷瓶、瓷雕引人入胜。陈明华告诉记者这种陶瓷叫通花瓷。 “通花”,又称透雕、镂空,是一种以雕刻为主的装饰手法,据悉德化在明清的博山薰炉、八卦香炉、笔筒等产品上就有采用。由于制工极其精细,目前此技法传人甚少。 从小受陶瓷文化陶冶的陈明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为陶瓷文化增添一抹亮色。 浮雕镂刻,屡攻艰克难 展厅中央,放置着陈明华的创新之作、曾荣获全国青年民间艺术大赛金奖的作品《东方之珠》。 大赛评委评价这件作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继承传统陶瓷技艺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发展,在造型的设计上大胆创新,手工制作十分精细,真正体现了千年瓷都瓷艺的独特之处,更突显了德化民间陶瓷技艺的特点。 “制作这么高大的通花萍真是太难了。”陈明华感叹,德化“中国白”瓷器最难的是在烧成温度的控制上,这个花瓶的烧成温度要达到1330度,把握不好,两三度之差都会前功尽弃。现在这件《东方之珠》的成品率也不过5%左右,目前她正在进一步攻克这一难关,努力提高成品率。 陈明华30年来一路与瓷同行,凭借自己的特长和经验,成就了通花瓷创作的艺术高峰,填补了当代制作通花瓷的空白。 无心插柳,却30年痴迷 一路走来,记者完全被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所吸引。好奇心的驱使,记者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些精美艺术品的制作者是怎么走上这条艺术道路的。随着记者的提问,陈明华的思绪回到童年。 陈明华出生于1966年,父亲是德化第二瓷厂的技术员,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全家七口人的生计全靠着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过得相当拮据。 陈明华的父亲陈海荣是德化第二瓷厂的顶级技术员。1980年,省政府领导来视察德化一厂、德化二厂时,发现搞创作的仍旧是许多年迈的老艺人。于是,考虑到陶瓷技艺传承问题,一份关于两家国有企业的技术骨干可以带子学艺的文件批下来,那时候,陈明华正好年满14岁,刚好符合文件中规定的最低年龄。 父亲就劝说女儿放弃学业跟他学艺,为此学业成绩甚好的陈明华整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学校,从此跟着自己的父亲当起了学徒。无心插柳,14岁少女,命运从此改变,陈明华与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跟着父亲,陈明华学会了配方、注浆、修坯、磨刀、翻模,还有刻雕和捏花等十几道工序,打下了扎实的陶瓷制作的基本功,熟悉掌握了陶瓷制作的整个流程。越接触越热爱,年迈的陈明华钟情陶瓷制作技艺。 在常人眼里,一位弱小女子,最多只能做做彩画、贴花等轻工细活根本无法胜任陶瓷成型工艺的工作,可陈明华却敢向力气活儿发出挑战。 有一次,在父亲认为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陈明华用纤细的手臂托起五六十斤重的模具,完成了“出浆”这道工序,令在场的同行们刮目相看。 工作之余,陈明华喜欢搞些小创作,并经常对着自己的新作品发呆,总想着有一天能亲手制作出更精美的瓷器。她的创作经常得到父亲的认可。 于是,陈明华开始萌发创作“通花瓷”的梦想。第一件作品是“双鱼瓶”,第二件作品是“菊花通花瓶”,都是根据自己设计的图案构思,透过温润如玉的“中国白”瓷土,加之十几道工序的精雕细刻,最后经高温烧成。这两件作品分别荣获1988年全省陶瓷新产品创作一、二等奖,也填补了当代德化通花、镂雕艺术的空白。 陈明华说,陶瓷通花艺术是“开心、欢乐”的象征,“爱与美”的结合,寓意万事顺通、和谐如意。她擅长通花艺术瓷的创作,每件作品都融塑、捏、刻、雕、通等手法,一件件格调高雅、肃穆大方、意境深远的作品无不彰显出灵秀与细腻。作品《东方之珠》 德化dehua相关"陈明华:与瓷同行 爱上“通花”"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对于德化这方面有更多兴趣请多方了解,谢谢对德化dehua的支持,对于陈明华:与瓷同行 爱上“通花”有建议可以及时向我们反馈。 瓷砖相关 德化县德化瓷德化白瓷德化福杰德化儒苑德化陶瓷,本资讯的关键词:德化 |